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公告信息 > 千年“堆谐” 荒村世界行

千年“堆谐” 荒村世界行

  • 来源:
  • 发布:2014年10月21日
  • 作者:
  • 人气:310

 

  只要有脚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弹六弦琴。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县和阿里地区一带,流行着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叫做“堆谐”。
  
  千百年来,“堆谐”只为当地人自娱自乐,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飞弦踏春》使拉孜“堆谐”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广受欢迎,从此风格豪放粗犷的“堆谐”也走出了雪域高原的荒野乡村,走向世界。
  
  千年“堆谐”这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从民间歌舞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走向世界,从群众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堆谐”的变迁记,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独具魅力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强大支撑,成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民间歌舞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堆谐”是在日喀则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具有后藏特色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拉孜县尤为流行。“堆”藏语意为上,“谐”意为歌舞。“堆谐”一般指雅江上游的歌舞,主要表现形式是边弹六弦琴边唱和跳,情绪欢快,动作灵巧,自娱性很强。表演人数多则千人,少则几十人。“演员越多,效果越好。”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边弹六弦琴边唱边跳,情绪欢快,动作灵巧,自娱性很强,是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堆谐”是从自娱性的民间圈舞“果谐”演变过来的,其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快板和慢板节奏变化很大,每个曲调都配有固定的歌词。拉孜和萨迦、定日、昂仁等地的“堆谐”风格、韵味比较接近,因此,称这一地区的“堆谐”为拉嗓子“堆谐”。拉孜“堆谐”在本地流程广泛,群众基础深厚。千百年来,拉孜县独特的地理位置,较丰富的民间歌舞,为“堆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拉孜县也因此享有“堆谐”故乡的美誉,其拥有近千年的历史。
  
  作为农牧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歌舞,“堆谐”以其欢快、淳朴、粗犷、热烈等显著特点,历经千年而不衰,一直被雪域高原儿女世代传承着。
  
  拉孜县5万多人中,40%以上的农家游六弦琴,70%以上的农牧民会跳踢踏舞,许多孩子从小就对这些乐器无师自通,几百年来,粗犷奔放、舞姿洒脱的“堆谐”一直是当地人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艺术形式,很少为外人所知。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从2006年开始重点保护拉孜堆谐,目前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为藏族民间舞蹈的“锅庄”也名列其中。
  
  而这种原生态的民间传统歌舞,为何在今天仍能夹着泥土的气息,先后走到首都北京和沿海各地,登上国内重要庆典的文艺舞台并引起轰动?
  
  这与拉孜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密不可分。
  
  “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盘活民间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拉孜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夏德敖说。
  
  如何将拉萨“堆谐”这一独特的藏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充分挖掘出来,让世人了解并享受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年来,拉孜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艰辛的探索。
  
  2005年,拉孜县业余农民艺术团成立,一批土生土长的拉孜农民,把“堆谐”歌舞跳到了拉萨,跳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7年的央视春晚,拉孜县业余农民艺术团表演的“堆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2007年,拉孜县业余农民艺术团先后多次应邀到北京、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2008年,拉孜“堆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之火生生不息 雪域文化绽放光彩


  
  “只要有脚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谭六弦琴”,这是拉孜县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拉孜“堆谐”是这里老百姓最喜爱的一种农村歌舞。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喜庆节日,只要有一席之地,有一点儿空闲,就可以看到舞蹈者欢乐的身影。
  
  然而,就在这拥有“堆谐”故乡之美誉的拉孜县,这种千年的独特民间艺术却一直鲜为人知。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揭开了神秘面纱,走出雪域高原,走向世界?
  
  这得益于文化造血式扶贫工作。
  
  文化造血式扶贫,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优势资源? 以前拉孜人也认识到“堆谐”是一种资源,拉孜县也曾举办过“堆谐”艺术节,拉孜“堆谐”也曾在日喀则珠峰文化节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等节庆活动中展现过,但是从未走出过西藏。拉孜“堆谐”要体现出它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所认可和喜爱。如今,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演员们经历了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联欢晚会、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首届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杭州金鸡百花奖开幕式等大型演出的锻炼,积累了不少表现形式和演出经验。
  
  如今,历经风雨沧桑的拉孜“堆谐”,已走出荒野之乡,正在被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认可和喜爱。
  
  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历经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磨砺洗礼,千年“堆谐”文化更加丰富,千年“堆谐”艺术更加成熟,“堆谐”之乡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传承之火生生不息,为了更好地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西藏投入6500多万元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令人鼓舞。目前,在西藏,不论城镇还是农牧区,我们都欣喜的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这种观念认识上的普及和深入,正是西藏“非遗”保护取得的最根本的、最有深远意义的成果。


  
  从自娱自乐到跳舞挣钱 古老歌舞正流行


  
  “见到六弦琴,腿脚痒几分,演唱堆谐歌,手指自然跳”,拉孜人民对“堆谐”情有独钟。作为当地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生活的艰辛,自然环境的恶劣,从不在他们的琴声中出现,幸福、美满是他们永远讴歌的主题。
  
  千百年来,“堆谐”一直作为拉孜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如今,依靠“堆谐”致富的故事在拉孜县却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
  
  “我们唱歌跳舞,‘下海’打工挣钱。”拉孜县农民普琼和6名老乡早在2008年便踏上了“下海”打工之路,他们在沿海城市珠海一家饭店表演“堆谐”,开始了淘金之路。
  
  “说心里话,没想到跳‘堆谐’也能挣钱。”36岁的藏族农民普琼惊喜地说。三年前,普琼还是个整天与青稞打交道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普琼说,2005年在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的文化造血式扶贫下,他和近百名老乡从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参加了拉孜农民艺术团,并先后到拉萨、北京、广州参加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等大型文艺活动。
  
  “现在,我们也算是西藏的‘农民明星’了,很多宾馆饭店也找我们去演出。”普琼如数家珍地道出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2007年,普琼跳“堆谐”挣了8000元。

亘古经幡


  
  西藏的“堆谐”资源涉及全区30万人口,将西藏丰富独特的“堆谐”资源与西藏旅游文化市场相结合,让更多的进藏游客认识和了解西藏的 “堆谐”艺术。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西藏文化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只有这样,西藏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拥有不竭的精神动力。
  
  西藏文化是西藏人民的,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更是全人类的。为了西藏人民美好生活,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为了世界和谐进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坚信,雪域文化一定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已有0条评论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