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公告信息 > 转经朝佛人潮汹涌

转经朝佛人潮汹涌

  • 来源:
  • 发布:2014年10月21日
  • 作者:
  • 人气:291

传承·尊重·改变
           ——转经朝佛人潮涌

 转经,藏族同胞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宗教行为,他们周而复始地用脚步、身体及虔诚丈量着拉萨城里的朝圣之路,囊廓、帕廓、孜廓、林廓、神山圣湖,无所谓哪条转经道,也无谓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他们只是一步一步或一步一个长头向心中的神默默祈愿。一天、一月、一年、一世……许多人一生就在这转经的日子中度过。庄严肃穆的转经行列,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低声呢喃的六字真言诵经声和“嚓嚓嚓”或疾或缓的脚步声,形成一种特别的气场,将人整个袭卷进去,成为转经人群中的一员,被裹挟着直到转经道的尽头,甚至就是生命的尽头。
按照藏传佛教的教规,藏族群众遇到神山、寺庙、佛塔、“玛尼堆”(“玛尼”藏语意为经文,堆是汉语,“玛尼堆”就是刻有佛经的石头堆)时,都要从左往右顺时针绕行,这就是藏族人的转经习俗。

 

藏传佛教法器——转经桶
转经桶,亦称嘛呢转经轮,在西藏是很有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之一,经桶内装有一卷完整的经文,外部刻有六字真言等其他宗教符号。
有祈福保平安的意义;也是为了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朗诵经文来祈福:据说顺时针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将经书诵读了一遍,是一种省心省力省时的好办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手中摇着的;二是固定在寺庙里的架子上,藏传佛教信徒人人持有,不停地摇转。大致就是转动经桶等于朗诵佛经,求得消除罪孽日后超度的意义。 “转动经轮的功德,转动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所作身、口、意、罪障,转动十周者,可消除须弥山王般的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和阎罗王相等;转动一千周者,自他皆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音,可令自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万周者,可远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圆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动千万周音,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拨除苦海;转动亿万周者,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 于是想早日超度、功德圆满的虔诚教徒们不论烈日当空,还是风雪弥漫,都一丝不苟地转动经桶,虔诚地祈祷着。” 转经筒是藏族群众最常见的宗教礼仪之一,也是积功修德的有效途径。经筒有大小几种,大的如巨桶,直径1米左右,高约2米,多安置在寺庙神殿周围的长廊通道上,人们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推动旋转;小的经筒则可拿在手里,直径不足10厘米,高仅10厘米,用手摇动;再小一点的挂在脖子上,还有的放在桌子上,样式很多,但都多为手工制作,可能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祈祷,更为灵验吧;藏区还可见到利用水力或风力推动的经筒,更方便了群众的念经心愿。

转经:与神佛对话的方式
所谓转经,就是按一定的线路作环形行走,是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

在西藏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因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为了让这种最好的修德方式得到最充分的运用,西藏各处修有佛塔,置有转经筒,甚至随时随身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转动经筒。
藏传佛教信徒除了绕着寺庙转经,或者行走在城市中固定的转经道外,还有围绕神山、圣湖转的,围绕佛塔、玛尼堆转的……总之,转经的地方如同弥漫在西藏各个角落的宗教气氛一样,遍布城乡。
转经有很多种形式,最普遍的是走寺庙或城乡里的转经道。其次最常见的就是摇动手中的转经筒,那叫手转经。筒内有经文,转一圈就相当于他们念了一次经。有的路边有一排比较大的转经桶,那也叫手转经,桶内容纳比较多的经文。还有在藏族地区经常见到经幡也是转经的一种,叫做风转经,风吹动经幡一次就转了一次经,所以信徒们会在他们觉得神圣的地方系上经幡、祈福。同理,也有利用水利推动转经筒的水转经。此外,转山,转湖,甚至转玛尼堆都是转经的表现方式。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转经的路上,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手中的转经筒也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且转经的圈数应为单数。

以转经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人生
在西藏,男女老少大都有过朝山拜湖的经历。有些人还在襁褓中,就已经在母亲的背上转过神山圣湖了,而且往往朝拜的不止一山一湖。
人们认为,西藏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湖,都有神灵居住。这些神灵有时有形有时无形,它们时刻关注着生灵的一举一动,掌管着风云变幻、人间疾苦甚至灵魂超度。西藏人的神灵意识,源自佛教传入西藏以前久远的苯教观念。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将世界分为天、地、和地下三界,倡导万物有灵,赋予天地万物以神性,认为神鬼主宰世间一切,并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绘,将各种各样的神灵活灵活现地具像化,使人们的生存意识里,无时无刻不晃动着它们雄伟凶悍的形象,从而产生敬畏。
在藏传佛教信徒中,被视为最高级的转经方式是围绕冈底斯山转经。因为,藏传佛教信徒认为岗仁布齐山是宇宙的中心--须弥山的象征,也是他们的圣山。他们认定,围绕冈底斯山转经一圈即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即可洗去地狱之苦,转百圈即可成佛。因而围绕冈底斯山转经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不管这个愿望能否实现,他们都会为此而努力,无论在何时还是在何地,他们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不停地走呀走,以转经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人生。

囊廓:离佛祖最近的转经道

转经,藏族同胞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宗教行为。他们周而复始地用脚步、身体及虔诚丈量着拉萨城里的朝圣之路,一步一步或一步一个长头向心中的神默默祈愿。一天、一月、一年、一世……许多人一生就在这转经的日子中度过。庄严肃穆的转经行列,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低声呢喃的六字真言诵经声和“嚓嚓嚓”或疾或缓的脚步声,直到转经道的尽头,甚至就是生命的尽头。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是圣城拉萨的心脏地带。大昭寺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显赫,是因为其殿内的主供佛为全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在世时所塑、而且是亲自加持过的十二岁等身金像。
囊廓便是围绕着大昭寺内觉康大殿所形成的回廊转经道,该回廊被称为千佛廊,有380个转经筒。囊廓在藏语里是“内圈”的意思,“囊”也有“家里的”意思,所以“囊廓”也可以被称为自己家里的转经道。又因其离佛祖最近,所以囊廓也是拉萨城内最神秘、最吸引藏传佛教信众的转经道。
在这条幽深的转经道上,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朝拜者,有沿公路磕等身长头来的,有坐卡车来的;有着红色僧袍的僧尼,也有头缠红色英雄结的康巴汉子……
大昭寺一共分4层,其中1至3层都有回廊,环绕着神变威灵大殿,形成3个立体的“圆圈”。进大昭寺后,信徒们转经、供佛,均按顺时针方向,从1层到3层螺旋式循序前进。寺内楼殿交错,回廊遍布,房门众多。每个小的殿堂又围绕主佛形成小的转经道。信徒们每到殿堂供佛时,行完添酥油、献哈达、参拜和布施的仪式后,再绕主佛转一圈,然后又回到囊廓继续转经。也有虔诚的信徒不止转一圈,但是转的圈数一定得是单数,3圈、5圈或者7圈、9圈……
主殿前这根立柱被称为“牙柱”,上面有很多缝隙,里面塞了很多人的牙齿。倒毙在路上的朝圣者临死前会敲下自己的牙齿,同行的人会把他的牙齿带来大昭寺,嵌进古老的“牙柱”里,表示死都要完成朝圣的愿望。

帕廓:传承千年的灵魂摆渡

在拉萨,乃至整个西藏,帕廓是最古老的转经道,同时也是最具风情的商业街,最有魅力的文化街。
在藏语中,“帕”是中间的意思,“廓”是转的意思,合在一起的“帕廓”意为中间的转经道,因其大于大昭寺内的转经道回廊,而小于绕着拉萨老城区的转经道而得名。“帕廓”也被称为“八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八角街,始于大昭寺正门,绕着大昭寺顺时针转行一圈,再次回到大昭寺正门时结束,总长约1500米。
在人群中,最醒目的始终还是手摇转经筒,口中呢喃有词,目不斜视的转经人,无论周遭发生什么,他们的转经生活始终一成不变,日以继夜,周而复始。还有一路磕着长头从四川、青海等地到拉萨来朝拜的藏族同胞,他们的额头上已经磨起了硬硬的茧块,但他们诵经的声音仍是那么高亢,磕头的身躯仍是那么舒展,成为帕廓街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在这些磕长头的人群中,时而会有人驻足,为远道而来的信徒布施一两毛钱或者一两元钱,也有一些转经人会直接伸手向游客要。在藏族人来看,乞讨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有些人甚至磕着几千公里的长头,全靠沿途乞讨。如果您有零钱,不妨布施,如果没有,也请不要恶声相向。

孜廓:繁华世间的静修地
  孜廓是专门围绕布达拉宫的一条著名转经道。藏族同胞把布达拉宫叫做“孜布达拉”,意思是“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所以,布达拉宫的转经道被称为“孜廓”。孜廓比帕廓的圆圈要大一些,自然路也要长一些,大约有2—3公里路程,转一圈要一个多小时。

孜廓的前世今生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倚山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同时,它也是拉萨的重要标志。公元7世纪,吐蕃赞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
  我问过无数在孜廓转经的藏族同胞,孜廓转经道起源于何时?也许起先只是一条单纯的道路,转经的人多了,便挂起了无数的转经筒。
  在西藏很多寺庙,甚至许多小寺庙都有其专属的转经道。而孜廓之所以逾越出来,应该是因为布达拉宫在西藏人民心目中的殊圣地位。和囊廓、帕廓、林廓一样,孜廓在拉萨的藏族人中,几乎妇孺皆知,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布达拉宫的正门,始终不变的是无数藏族同胞匍匐在布达拉宫的围墙外遥遥朝拜。他们全身心所牵系的只是自己手上的转经筒、心中的信仰和口中的“嗡嘛呢呗咪吽”。

林廓:拉萨城的时空界限
 “林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林”在藏语中意为内、中、外圈结构布局中的“外”。因此,“林廓”就是指“外转经道(圈)”或“转外经”。在拉萨城,有林廓北路、林廓东路、林廓南路等路名,很显然,这些路名的得来便是因为外转经道的产生。林廓基本上位于拉萨旧城区的外围,大致是东西向一个不规则的大椭圆圈。是拉萨最长的转经道,大约有8公里长,转一圈一般要3至4个小时。基本路线构成是这样的,林廓东路→东孜苏路→林廓南路→江苏路→德吉南路→德吉中路→北京中路→林廓西路→林廓东路。
每天清晨,曙光初照林廓路,一边是赶着放生羊,牵着叭儿狗,摇着转经筒,行色匆匆的转经人。对于老拉萨人来说,转林廓是他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他们背包里装着水和干粮,右手摇转经筒,左手持念珠,口中念祷经文,按顺时针的方向,以不紧不慢的速度行进着。千百年来,日复一日,老拉萨人一直如此这般地开始每日的生活。
千百年来,林廓不仅和囊廓、帕廓构成了3个半径不等且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而且还包容了帕廓、孜廓两条转经道。在这个圈内,包括了每一个“廓”形转经道内的所有圣物。也包括了各寺庵里的广大僧尼,以及高僧大德这些在藏传佛教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的特殊人物。
林廓这条最长的转经道早先是围绕整座拉萨城转经的线路。以林廓的范围就是拉萨老城的分界线。只有“林廓”这个词和每日清晨密集的转经人群在提醒着我们拉萨这座城市的不断开拓与发展。

为期最长的宗教节日:萨嘎达瓦节 灵魂在转经
藏历三月三十日,拉萨的信教群众倾城而出,来到市内各处宗教活动场所,以转经、烧香、祈祷等活动拉开了一年一度为期最长(整个四月)的宗教节日——萨嘎达瓦的序幕。

萨嘎达瓦节,灵魂在转经
萨嘎达瓦节期间,一位信徒在大昭寺前走过萨嘎达瓦节,按藏传佛教传统,是佛事活动频繁的“佛月”。相传藏历四月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和圆寂月,信教群众以转经为主要内容进行纪念活动。佛说:“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事之功德。”因此僧俗民众不杀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
在拉萨市中心八廓街转经祈祷的一位藏族老阿妈说,“三十”作为宗教吉日之一,信教群众把这一天作为萨嘎达瓦节的开始。她说:“在今天这样的宗教吉日转经,更能消灾免难。我祈祷健康长寿,祈祷全家人继续平安和幸福。”
为期一个月的纪念活动在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按照传统,西藏各地藏族民众都要举行各种隆重的宗教纪念活动,斋僧礼佛、朝圣敬香、禁屠封斋、放生施食,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民俗性、群众性的节日,融进一些民间文化的内容,成为宗教和民俗活动的总称。

 

已有0条评论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