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公告信息 > 静静的玛尼石

静静的玛尼石

  • 来源:
  • 发布:2014年10月21日
  • 作者:
  • 人气:369

静静的玛尼石:写在大地上的经卷
玛尼石——人神交流的专用密码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走进青藏高原,茫茫绿野中没有人迹巴踪,也看不到一缕尘世的炊烟,但玛尼石却展示着一种博大而神秘的力量。
玛尼石,是以一些刻有佛像或经文的各种石头,以藏文六字箴言最常见,藏传佛教认为,常念“嘛呢”死后可不入地狱,或少受地狱之苦,甚至可以升至极乐。可以说,嘛呢石是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对宗教崇拜所持态度的概括和具象表现。虔诚的藏族佛教徒永远相信,只要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把他们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块上,这些石块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能使他们洗清此世的“罪过”,并能引领他们走进他们神往已久的西天净土。

玛尼石是藏传佛教转经者在转经路上置于路口、山丫口的一种宗教石刻艺术品,上面镌刻六定箴言或佛像,而后被藏传佛教的信徒和南来北往的游人用虔诚堆砌成玛尼堆。藏族民间艺术家在石头上雕刻六字真言或者佛教的其它经文,以及神佛的形象和各种吉祥的图案。这些石头就成了美好的祝愿,就成了虔诚的祷告,就成了人与神交流的专用密码……
为祈祷众生安乐、人间太平,在漫长的岁月里,藏地僧俗祖祖辈辈以雕刻的方式让信仰的箴言留在高原的净土。那旷野里偶遇的石堆是沧海桑田中的“大地经卷”。
藏族珍爱奇石,更视“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如佛像、佛眼、佛足等。另外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的,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

大地上的祈愿——玛尼石刻守望
玛尼石上的佛教文是藏民用锤、斧、刀、凿一笔一画,在坚硬的片石上凿出来的。没人统计过,青藏高原上的玛尼石有多少块,就其分布其广来看,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么浩瀚的工程量,恐怕不会小于尼罗河畔的金字塔。
玛尼石刻形式上可分为刻线、减低阳刻、浅浮雕、浮雕以及综合技法运用等类型。六字真言、佛经咒语及吉祥符号图案,是玛尼石堆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它表现的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灵兽动物类;兽头人身神祗,即护法神类。经文咒语。六字真言及其符号类;佛、菩萨、高僧大德类。形式上可分为刻线、减底阳刻、浅浮雕、浮雕以及综合技法运用等类型。六字真言、佛经咒语及吉祥符号图案,是玛尼石堆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还以活泼生动、简洁明快、自然拙朴,堪称书画与雕刻的完美合壁。

 “至高无上”的藏族人生活在“幻想的梦境”里。因为超常的宗教感和想象力,他们在简单的生活中添加了众多内容,把生活复杂化繁琐化艺术化了。大至生存环境:隔壁湖边的玛尼堆,山坡河谷的白色民居,转经路上的擦擦—……连同雪山草原构成了大型环境艺术。到日常生活:寻常百姓家的门楣、房梁,传统艺人雕刻的石锅、木雕、酥油花……汇成民间艺术的海洋。然而,藏族人却从不以为这些是艺术,所有这一切风华之物不过是内心世界装饰的物化和外化,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在世界屋脊下的“外族人”用现代的眼光看来,西藏艺术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并非奢华,却质朴而高贵,单纯而丰富。一块石头、一根木头所创作出的艺术品可以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比高低。我们请了6位艺术家,他们把一生中最富年华的岁月交付给了西藏大地,是“天王级”的西藏迷。本文就是他们从各自最钟爱的艺术珍品,来揭示西藏艺术独特存在的真谛: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天堂。
 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之伟力,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幻成地球的屋脊极地。千姿百态的阔岩与石砾应是天公对这片超尘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丰盈的馈赠了。藏族先民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果腹,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维系着长久不衰的灵石崇拜的信仰情结。

玛尼堆,藏族同胞也称之为曼札或石供。一是祈福与禳解;二是供人们转经礼拜,随时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在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玛尼堆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或缺的所在。早期的玛尼石多是刻画佛教箴言咒语,后来朵多艺人们显然是受到外来佛教典籍插图的启发,为便于对众多不认字的信众教化启蒙,制作了图文结合乃至通体图像的玛尼石刻,并且图像的内容也逐渐超出了佛菩萨诸神的范围。正所谓“人们怎么生活,也就怎么思想”,也就会怎么表达。

西藏玛尼石的形成与发展,与西藏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线描转化为线刻是向主体的进化,单纯的平面线刻还不能达到象色彩对比那样使主体形像突出。民间石刻艺人便运用减底的办法将形象与周围区分成凹凸两个空间面。较坚硬的石头采用阴阳对比的办法突出主体形象,有的直接运用染色的办法,使主体的造形与色彩象征语言融合,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西藏玛尼石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其它艺术相互吸收共存与发展,在藏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晚不旬西藏绘画、铜雕等宗教艺术那么精美、辉煌,但它显示了宫廷艺术所没有的粗犷、自然、纯真与朴实美,这正
是藏民族的风格。

信仰与神佛对话——奇迹玛尼石堆
西藏是一片被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唐古拉和横断山脉牢牢封闭的浩莽神奇之地。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先民便生存并融合在这片高天厚土之间,默默不懈地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产生并传承于乡野村夫手中的玛尼石刻,虽然很难跻身于金铜佛像、壁画、唐卡等传统艺术领地,但是却丝毫不影响朵多艺人们向这些艺术学习和借鉴地热情。由于刻制玛尼石是艺人们创作的纯个体行为,更由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两块完全相同的石头,所以历代西藏艺术家们奉为圭臬的《造像度量经》等金科玉律,在朵多们眼里几乎等于零。再因每位求刻者的要求不同,每块石料的形状各异,均要求朵多艺人们必须具有很强的变通与创新能力,以及敢于求新求变自由发挥的胆识。因此,我们可以从玛尼石刻中领略到寺院殿宇艺术里所少有的、富于个性的、表现张力和纯厚质朴的民情风俗气息。

早期的玛尼石多是刻画佛教箴言咒语,后来朵多艺人们显然是受到外来佛教典籍插图的启发,为便于对众多不认字的信众教化启蒙,制作了图文结合乃至通体图像的玛尼石刻,并且图像的内容也逐渐超出了佛菩萨诸神的范围。
纵观浩若烟海的西藏玛尼石刻,按照其宗教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佛菩萨与高僧大德造像;本尊护法神;忏悔与发愿;符咒警句;整章或段落经书;供敬品。
刻在玛尼石上的内容一般都与藏传佛教有关,有佛经,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还有其他一些吉祥语言,还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动物或妖魔鬼怪,内容丰富。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识的龙、鱼、日、月画像,各种鸟头、兽头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状,活灵活现;也有反映佛教意识的释迦、十一画千手千眼观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得金刚、力士及各种护法神像、天王像,其刻画得形象逼真,浑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着意刻画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像。
 阿里地区的玛尼石刻的所谓“胡味”是南亚与西亚风格的代称。阿里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古象雄时期,留有世人瞩目的古格王朝遗址,还有号称地质奇观的辽阔土林,有着令人神往的文化与自然景观。扎达、日土、普兰一带的玛尼石刻,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和明显的数种文化边缘互染的情状,很是有趣。例如这里的许多石刻佛菩萨的造型有印度玛拉王朝艺术风格的痕迹,多为蜂腰长身,极妍尽态,富于生命律动之状。由于地远天偏与关山阻隔,这些为数有限的藏西石刻历经磨难留存下来,是非常珍贵的。

玛尼堆上为什么要放牦牛头骨
 西藏的玛尼堆顶上经常可以见到一具牦牛头骨,雄健的牛角指向深蓝的天空,充满了神秘,似乎成为一种永恒的象征。至于玛尼堆上为什么要放牦牛骨,这源于西藏人民对牦牛的图腾崇拜。
西藏人民认为牦牛是一个“女神”,藏民把她当作西藏边境的“保护神”。为了保佑人民健康如意,畜牧的兴旺发展,战胜各种灾害和人间丑恶,牧民们甚至把牦牛的某些器官作为神器,以除灾降魔,牦牛就成了勇猛和力量的象征。
在西藏,牦牛崇拜广及整个藏区。无论是在高山之巅,还是在大河岸边,那些被称作神的祭台下,都堆有许多已被风化或刚刚新放置的牛头。

神的路标——玛尼石书写一个民话的崇拜
藏区有将咒语、佛像、经文刻在石头上的风俗,习惯叫玛尼石。有的刻在山崖上,有的刻在片状石块上,几是能到之处,无不有玛尼堆存在。玛尼堆也称“十万经石”堆,是人为的神圣所在。玛尼石有几米大,小的只有十几公分,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有的将整套的佛经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连封底、封面都刻了出来,这些石头经书也被整齐地放在玛尼堆上,刻有经文和佛像一面则总朝向人们可以看到的方向。最常见的是观音心咒:嗡嘛尼贝咪吽。是佛教的“根本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而难以计数的嘛呢石便是他们殷切期待的记录。信佛藏民在一块块石头上刻写《六字真言经》、《大藏经》,还有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五彩,成为玛尼石刻。早在公无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就有了汉、藏、梵三种文字的石刻。 这些六字真言最早的石刻,距今已有两千多历史了。

 

已有0条评论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